回到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分会工作
work
首页 > 分会工作 > 会员动态
日本石油全球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2012/9/12 11:40:00

长期以来,石油一直是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不仅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和日本同处东亚,特殊的地缘、有限的选择,两国在石油进口渠道方面具有的相像性,令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不可避免地展开竞争和争夺。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的石油全球化战略对我国产生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是难以回避的,这种影响究竟怎样以及如何应对,正是本文要论述的。

一、日本石油状况概述

1.石油资源极度匾乏 

日本受国土地形的限制,是一个能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只有日本海沿岸几个为数不多的油田(石油产量仅占日本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2%),日本几乎是个石油纯进口国。

2.石油资源依赖程度高,来源集中 

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我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对石油资源依赖程度相当高,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的比例达48.7%。此外,日本石油进口来源还相当集中,89.4%来自中东地区。其中,沙特阿拉伯(26.2%)、阿联酋(25.0%)、伊朗(15.0%)、卡塔尔(9.0%)和科威特(7.40%)5个国家合计占了82.6%(2004年)。

3.石油战略储备丰富 

197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石油储备法》,决定实施以国家储备为主的石油储备战略,规定政府系统的“石油公团”必须承担起国家石油储备的责任。1978年开始实行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在全国建设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2003年,国家储备达到92天用量 (4844万千升),石油公司储备为77天用量(4005万千升),共计169天的储备量。

目前,日本政府除了已经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外,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共储备石油1700万千升至此,日本国家石油储备量超过5000万千升。

二、日本石油全球化战略分析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日本石油战略分析 

1.通过外交谋求石油 

能源的极度缺乏使日本对石油天生就有非同寻常的紧张度,特别20世纪70~80年代后日本对石油的大肆追逐越来越明显,石油外交在日本国家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首先,热络中东。日本一直非常重视以中东国家为重点的“石油外交”1993年向伊朗提供了380亿日元贷款帮助其建设水库;2007年4月底至5月初,日本首相访问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埃及和科威特,获得沙特给予的紧急状况石油优先购买权和阿联酉石油公司的长期石油供应合同。 

其次,加强与中亚的联系2006年初,日本在东京举行“中亚加日本”第二次外长会议,特意邀请阿富汗与会。在日本政府石油外交的示范效应下,日本石油企业纷纷进人中亚地区拓展业务。例如,伊藤忠石油勘探公司和国际石油开发公司分别拥有里海南部3个油田3.92%和10%的股份;国际石油开发公司拥有哈萨克斯坦卡沙甘油田8.33%的股份。 

另外,将俄罗斯作为拓展石油外交的首要目标。2003年1月日本首相在莫斯科之行中,亲自向俄罗斯总统兜售“安纳线”输油管线方案,许诺日本将提供100亿美元用于修建输油管线和油田开发,并且输油管线接通后,还将每天向俄罗斯购买100万桶原油。

2.开发替代能源,降低石油依赖度 

从1974年开始,日本开始实施“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和“新阳光计划”,努力发展包括太阳能、地热、煤液化和气化技术、合成天然气、风能和潮汐能等在内的各种替代能源,以此缓解日本对石油的依赖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从高峰时的77%降到51%,天然气比重从2%提高到13%(图2),煤炭占17%,核能占13%,水能占4%,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占2%,大大降低了石油的比例。 

3.降低对进口份额高地区的依赖,增加新合作伙伴进口量 

日本出于自身石油安全考虑,一直力图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2001~2003年日本从传统供应地区中东、东南亚的进口份额分别下降了1.9%和2.6%,而从西非和其他地区的进口份额则分别增长了1.4%和3.1%(图3)。 

(二)日本石油全球化战略对我国的影响

 1.为我国拓展国际石油渠道带来压力   

如果中日两国不能在石油问题上开展深人的合作,那么特殊的地缘关系只能令两国就此展开激烈的竞争与角逐,日本任何石油外交的成功都意味着中国相应的失利,如:“安大线”失利。安大线(图4)以“运距短、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而深受中国青睐。然而,就在经过两年谈判成功在望之际,2004年6月30日,俄罗斯却突然单方面宣布放弃安大线计划。尽管从表面上看,放弃“安大线”是由于俄罗斯内部基于环保问题考虑而做出的选择,但实际上,却与日本从1993年即开始对俄罗斯实行“予取姑与”的石油外交策略有莫大关系,比如:日本为开发俄罗斯萨哈林1号、2号油气田投入10亿美元,并且还将继续投人80亿美元;向俄罗斯扩充港湾、建发电站等提供经济援助;对俄罗斯落实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等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引诱等。 

 2.对我国制定能源战略有借鉴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日本在石油问题上一再给中国制造麻烦,但恰恰是这些麻烦使中国正视现状,承认己身之不足。日本的石油能源战略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一是通过建立法律体系,确保石油安全和供应稳定。日本的《石油储备法》、《石油公团法》、《石油及可燃性天然气资源开发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构成了相对完备的能源法律体系,保障了国家石油能源安全。对于中国,这无疑具有启示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努力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日本从1978年开始,在政府领导下,采取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联合、共同攻关的方式,解决能源开发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日本政府每年拨款570多亿日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能源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明显提高。

 3.敦促我国思考两国石油合作的可能性 

同为亚洲大国的中日两国面对共同的石油资源短缺难题,即能否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公平合理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和安全的海上运输线。在中日经济形成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情况下,利用石油问题牵制他国,等于是牵制了本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安大线”、“安纳线”之争为例,最终的结果是两线双双“流产”,欧盟却迅速增加了从俄罗斯的石油输入。这显示了一个联合的地区与一个不能联合的地区相比在获取石油方面的优越。因此,中日两国能否抛弃“零和”游戏思路,尽快联合合作是值得思考的

三、中国石油应对策略

1.加强自身能源储备,确保能源安全 

第一,中国需要加速寻找石油资源。一方面加大国内地质勘查力度,深度挖掘中国自身的潜藏能源;另一方面到海外寻找能源,加大境外勘探开发的力度。通过新建项目和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推进石油国际输入。 

第二,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中国应建立一定数量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且尽量分散布局,以适应中国油田分布广泛以及便于储存运输并尽量节省费用的需要。同时,储存石油的方式应根据地貌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在山区采用岩洞储存;在沙漠地区采用地下或地面罐、池储存;在海湖水面,采用浮动式船、罐储存等,以此兼顾安全与经济两方面的要求。 

第三,多渠道筹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费用。目前,建议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费用以政府和民间双渠道筹集、政府筹集为主的方式进行。首先,战略石油储备事关国家国防安全,由中央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石油储备,是顺理成章之事。其次,中国石油企业都是国家控股,储存石油方便易行。当然,为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的积极性,可考虑对石油企业建设储油设施的工程项目给予低息贷款和政策扶持,按照满足国家政经需要和符合企业商业利益的双重原则进行相关运作。

2.积极推进石油外交,寻求国际合作 

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对中国,是最不安全的,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做法,减少中东地区的进口量,逐步缩小几个主要石油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差额,避免过分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 

同时,应积极推进石油外交,继续加强同俄罗斯、西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合作,增加风险相对较小的石油进口来源份额,发展新的管道运输进口伙伴,降低石油进口风险。另外,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应更加积极地参与诸如亚太经合组织能源工作、东盟与中日韩(10+3)能源合作、国际能源论坛、世界能源大会暨亚太情节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并尽快发展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在未来最大限度地掌握话语权。

3.节能优先,提高石油使用效率 

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一是开创节约型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平衡供需;二是综合运用投资、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鼓励节约用油,杜绝和防止无效、低效用油;三是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压缩高耗油产业,尽快使重点能耗产业的能源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以立法为基础,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节能测评指标,建立全国节油监控网络。

4.大力开发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清洁能源 

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对替代石油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看,相对洁净而热效又高的替代能源是天然气,在全球其剩余可采储量达145万亿立方米,在北美、欧洲和俄罗斯等世界主要消费地已广泛应用于民间、工业、发电、化工等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 

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但我国具备发展天然气工业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应尽快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和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形成东西和南北干线管线和支线管网。此外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跨国天然气运输通道,弥补国内天然气供应不足。 (来源:国土资源部 孙春醒 )

【 返 回 】
网站首页 |  关于分会 |  分会工作 |  资讯中心 |  政策研究 |  行业培训 |  业务之窗 |  会员服务 |  入会须知
Copyright © oil.chinaports.org 中国港口协会油港分会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5056019号
地址: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海滨路1号 邮编:261442